此博客仅为记录之用,所有文章全文转载,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aegeansee(#)gmail.com处理。

2008年6月12日星期四

心理学家说「EF」是新版「IQ」,只要训练2年即可拥有!

「他喔,就是坐不住!」某位母亲说,「一坐上书桌没多久,又想跑出去玩!」

所以,书就读不好。

这是我们以往常听到的想法,但后来我们发现,读书要读得好,好像也要靠一点点智商(IQ),智商高的孩子或许就是容易考得好,成就感就会高,让他更能坐在书桌前念书;智商低的孩子,怎么念都考得差,成就感很低,要他乖乖坐在桌前就变得愈来愈不可能的事。

然而,Newsweek上周的报导「Is EF the New IQ?」,却再次颠覆这种「IQ至上论」

Newsweek提到了心理学所谓的「EF」(Executive Function),也就是「抗拒分心的能力」。科学家发现,在学校的表现,「EF」显然比「IQ」重要,「IQ高」的孩童,若「EF低」,容易分心,容易动来动去,学习能力不会多好,反之,一个不怎么聪明但EF超高的孩童,可以赢得胜利。也就是说,常规的父母认为孩子「他很聪明但因为坐不住所以考不好」,是正确的观察。本来就是嘛,学校是个「不好玩的地方」,谁希望一定要坐在一个地方做事?所以,能抗拒外界的诱惑而乖乖的坐在座位上的孩童,肯定就能读得比较好!

有趣的是,心理学家说,EF高的好处,不只是让孩子「专注读书」而已。

他们说,高EF的孩童,不但坐得住并容易专注,「记忆力」竟然也比其他孩童较高,我猜,可能是「save」到脑子里时专注的刷了几回比较容易记住东西吧!然后,「灵活度」竟也较高。怪吧?端端坐好的「乖小孩」,竟因为能乖乖坐好而展现出更厉害的「举一反三」的能力!由于这些能力都这么强,于是高EF的孩童不只在死板板的文科表现较佳,就连「算数」与「文法」,都表现得较好!

唔,回想自己求学的过程,似乎也发现这样的状况。以前有些同学,念书一定要去图书馆念,约了一大群朋友到图书馆,结果一边念一边玩朴克牌,泡了八小 时只念20分钟。我想,厉害的人不会想去图书馆,「在家念」就好!我也发现,有些成绩更好的同学,似乎更不怕吵,曾看到这些人坐在很吵的中庭,打开书本, 一人静静的一坐就是三小时,我想,这些都是「EF高」的表现。

最迷人的重点来了。

文章说,IQ是天生的,但EF,却可以靠后天训练!文章提到,心理学家对美国东北岸的低收入家庭的3~5岁的幼稚园学童做了长达两年的教学实验,他们将一个学校分为两组,第一组用当前常规教学法,第二组则使用新的「训练EF」的教学法,两年后,心理学家对这些学童作测验,结果发现,第二组在每个题目,都考的比第一组要高。据说,这个效果之好,在心理学家走后,学校的校长还希望将这套教学系统,继续用在每一个班级里!(我看了,简直口水要流下来,希望我家瀛瀛在上学以后可以参加这种训练。这位心理学家是我母校UBC的教授,或许应该联络一下)

好,另一个重点来了。猜猜心理学家是怎么训练这群孩童的「EF」的?

文章举出几例。比如,他们要求导师,不再要求「全班安静」,反而教孩子们要尽量说话,不是对同学说话,而是对自己说话,也就是「大声的想出来」(thinking out loud),心理学家说,这是训练孩童「无论周边环境多吵,自己永远能听到自己说话(与分析与思考)」的能力。你能想像一下这个「大家都在说话」的课堂状况,吵翻天,老师得撑得住才行。

然后,导师也定期训练孩童们玩「看图做动作」的游戏。譬如拿起一张「圆形」,孩子就拍手,拿起一张「三角形」,孩子就轻跳起来,心理学家说,这样可训练孩子「快速转换专注物」的能力。 这样一来,当孩子被要求「不要再想暑假的事,先把最后一个期末考考好再说!」,他便能快速的转换回来。同理,课程也包括了「角色扮演」,要求孩童们,好, 现在你扮妈妈,我扮宝宝,他伴爸爸……,一起演一出戏,十分钟后,角色完全对调,该你演爸爸,他演宝宝,我演妈妈。这样的训练同样是在帮助孩童「快速转换 专注物」,强化对于自己的控制力。

有趣的是,「IQ」已经来不及,但成人也可以训练「EF」吗?

你说,成人干嘛训练「EF」?

假如心理学家的理论正确,在教育制度下出来却「学历好」的,表示是一群充满「EF」的人,所以你找来的这些学历很强的人,都是最有自制力的,但他们也很「贵」,可能或许还有自傲、难融入群体、流动快的问题。哪个老板不想聘来「潜力股」,加以训练成公司的栋梁,尤其是有些的确看起来很强,考试也考得高,但学历却不佳的,更是「潜力股」的最佳人选。但,如何让「潜力股」在学校是一颗石头,来你这里却被磨成一块玉?现在心理学家告诉我们,关键在于,他虽然聪明虽然能力强,但他可能是一个「EF」不够的人。因此,若想好好「发挥」这些人,给他们像幼稚园那样的训练为时已晚,应该的是帮助他们「遮掩EF的问题」──

办公室的设计,让他们专心;会议尽量安排在周末之前,必须要先开会再度周末;在事情的安排上加些花样,让他们不要长期绑在同一个工作上等等……。

对自己也一样。若自己知道自己可能是「败在EF」,那就给自己较为容易专心的环境。既然知道自己不擅长「控制」,就不要让自己「迷乱」。可能是我较乐观,事情永远可以做得比现在更好,这些心理学的发现,帮我们一点一滴的把自己发挥到最极限。

没有评论:

博客归档